新闻头条

新闻头条

新闻头条

北大教授牛大勇作客南开畅谈红军长征精神
来源:MBA中心    作者:
时间: 2016-12-28     阅读: 246

2016年12月23日晚7:00,南开大学MBA“知识Plus”系列讲座在商学院A602教室开讲。本期讲座围绕“红军长征再探讨及其历史启示”,特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牛大勇教授主讲。MBA中心邢金刚老师出席活动,百余名学生聆听讲座。

牛大勇教授是国内著名历史学家,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,美国斯坦福大学、哈佛大学访问学者。牛大勇教授与同学们共话峥嵘岁月,他渊博的知识和精彩的讲解使同学们受益匪浅。



北大历史系教授牛大勇再谈红军长征精神


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,“长征精神”不仅是政治、社会的热门话题,也是当前诸多企业家和创业者关注的话题。长征的历史是什么样的?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?有什么现实意义?牛大勇教授现场一一揭开谜底。



红军长征“再探讨”

牛大勇教授依据时间的线索,重温了长征历史。他指出,对红军长征进行“再探讨”,是基于当前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央红军长征。他则从传统研究领域外的视角,重新审视长征。事实上,参加长征的有多个方面军,包括两支先遣部队、25军和陕北26、27军,他们是长征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中央红军最初是西征,那时并没有“长征”的意识,直接目的是要与湘鄂西的2、6军团会师,后来才转为北上。牛大勇教授深刻解读了毛泽东、周恩来、邓小平等人物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,介绍了遵义会议的决定和现实意义,讲述了四渡赤水、娄山关、再占遵义等经典战役和巧渡金沙江、强渡大渡河的惊险场面,生动再现了四方面军长征的真实过程。1936年10月上旬,红一方面军、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,三师会师于会宁。

牛大勇教授旁征博引、融通古今,围绕红军长征再探讨,以更加宽广的视角,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,填补了同学们对长征认识上的空白。他还借此告诫同学们,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客观地看问题,不仅研究历史是如此,生活更是如此。


南开学子认证聆听长征故事


长征精神的新启示

红军长征是一段史诗般的历程。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,中央红军纵横11省,经过10个民族区、渡过22条江河、翻越21座大山,沿途经历380多次战役和战斗,冲破敌军29个军和3个师的围追堵截,攻占县城44座。其中,红二方面军经历了“八千里路云和月”;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到陕甘,行程一万多里,三过草地,两过雪山。

毛泽东评价:“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,长征是宣言书,长征是宣传队,长征是播种机。”  牛大勇教授指出,长征是宣言书,是因为长征显示出中央红军是一支铁打的队伍,走下来的人不多,但为中国共产党留下了宝贵的军事骨干力量;长征是宣传队,是因为一路上走过很多地方,不断扩大并宣传了共产党的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;长征是播种机,是因为一路上播撒了革命火种,以星星之火,形成燎原之势。

红军长征是坚定与灵活的完美结合。目标坚定,信仰不动摇,但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敌我力量转化,战略战术和路线在不断调整,积小胜为大胜。红军长征充分体现了事物转化的过程,好与坏、败与胜、险与安、多与少、苦与乐的相互转化。红军正是历经千难万险,最终锻造出一支钢铁队伍。


牛大勇教授与同学互动


牛大勇教授谈“长征精神”的启示,每个人心中都对长征精神有自己的理解,可能是百折不挠,可能是忠诚爱国,可能是不怕牺牲,无论什么,都是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。每一代人也都在提炼长征精神,但无论哪一种说法,都必须基于事实。牛教授也给出他对长征精神的理解。他说:“红军在长征中面临自然灾害、敌军围追堵截、险中求生求胜、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,在这种环境下完成了战略转移,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。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和军队,留给华夏儿女的永远历史遗产。”

毛主席在夺取全国胜利后说,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。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,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,工作更伟大,更艰苦。时下,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正面临着“新长征”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设定了“两个一百年”的奋斗目标,让我们携手共进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刻苦读书,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贡献南开人的一份力量!


合影


        (记者/摄影:李汝会